可以赞天地之化育,则可以与天地参矣。
天人合一就是自由与自然的统一。由此可见,儒、道是同源而相异的关系。
逍遥或自由是超越的心灵境界,齐物或平等则是自由境界观照下的万事万物。自然界的物化,对人而言有某种无法改变的必然性,对于这种必然性,人虽然可以认识,但是并不能由此而产生正确的态度。在中国哲学史上,庄子是第一个提出自由与自然的关系问题的哲学家,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思想的深刻之处。正是在这个意义上,庄子提出天在内、人在外[48]、人与天一也[49]等命题。虚与大正是对自由境界亦即道的形容。
庄子哲学不是自然哲学,而是人的哲学,人的哲学与自然必然发生关系,因而才有命的问题。只有经过自觉,才能进入自发态,实现所谓本体体验。人的主体性是由人性来体现的,人性是由人心来体现的,而人心、人性是由天德、天道赋予的。
从孔子的天生百物到孟子的天之所与我者,这种追本溯源式的思考方式,从一开始就抓住人的问题,同时也形成了儒家的自然观。如孔子的人能弘道,非道弘人[5],孟子的尽心知性知天[6],《中庸》的参赞化育,《易传》的经纶天下、范围天地[7],张载的为天地立心[8],朱熹的唯心无对[9]、心是主宰[10],王阳明的良知是天地万物的主宰[11],等等,而程颢则提出只心便是天[12]、无人则无以见天地[13],陆九渊更是提出吾心即是宇宙,宇宙即是吾心[14]等重要命题,似乎将人的主观意识说成是自然界的本体,这难道不是讲人的主体性吗? 但是,儒家的主体性同西方哲学的主体性是不同的。这就是儒学主体性的精神实质。这方面的内容非常丰富。
他们所说的性(理),是普遍的,无分于人与物的,只是由于气的不同,理之在于人者才能完全实现,而理之在物者却不能完全实现,故有人物之不同。在自然界中,只有人是最高贵、最优越的,因为只有人才有自我意识,有理性,有自由意志,有权决定一切价值。
人不是靠自我意识与自然界相对立,靠天赋观念、先验范畴、逻辑形式为自然立法,而是靠天命之性与自然界相统一,靠自己的仁心、仁性为天地立心,在实践活动中实现天地万物一体境界。自然界是丰富多彩的,人类的生活也是丰富多彩的。按照这个说法,人与动物之间的差别,与其说是本质上的,不如说是程度上的。这些认识的取得,虽然付出了沉重代价,但毕竟是一次革命性的变革。
[16]《朱子文集·仁说》。可见,儒学的以人为中心,实际上是以人的问题为中心,不是以人的利益为中心。因此,自然界是人类生命之源和价值之源,用哲学的语言来说,天即自然界不仅是人的存在本体,而且是人的价值本体。人类的祖先吃了智慧果,因此人类有智慧。
利益的满足并不等于幸福,认识中的自然永远是不完整的。因为这是生命的问题,不是逻辑分析的问题。
这里所说的自然界,当然不是物理学上所说的自然界,即不是一个纯粹的物理世界,而是哲学上所说的自然界,即宇宙整体或全体。特别是启蒙运动以来的主流传统,主张人是自然界的主宰,居于自然界的中心地位。
因此,不能说凡是主张以人为中心者都是人类中心主义者。人无害物之心,而有爱物之心,被爱之物就会感而应之,对人友好,人也能从中得到情感的满足,感受到生活的乐趣。这既是人生的最高境界,也是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。至于后来的儒学,特别是宋明儒学,都很重视人的问题,重视人的地位和作用,并且把人提升到宇宙本体的高度,有所谓天道性命之学或心性之学。它们和自然界的所有存在物一样,只能作为人类的资源被使用、被掠夺、被杀戮,其自身是没有生存权利的。
其前提是,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界的儿女,在生命的层次上是平等的,也是一体的。在孟子看来,人有先天的道德情感(四端),在荀子看来,人有后天的道德知识(义)。
从这个意义上说,人与自然界共同构成价值主体,但从实现的作用上说,完全可以说人是主体。从存在上说,儒家并不承认有一个形而上的性本体即实体在那里存放。
一方面,很重视社会关系,并将人与人、人与社会的关系看作是天人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希腊的理性主义传统孕育了人的主体性,但基督教是信奉上帝的,上帝是真正的主体(绝对主体),人则是渺小的、有罪的,人应当皈依上帝,为什么说基督教文化也是人类中心主义呢?这也是理解人类中心主义的一个关键性问题。
按照基督教学说,上帝创造了世界,创造了人。人是理性的动物,而人的理性能力主要是认识自然界的。后一个阶梯既包含了前一个阶梯的因素,而又高出前者,具有前者所没有的新的因素,成为后者特有的本质。这后一方面,更值得我们重视。
[4] 这说明儒学是以研究人的问题为中心,不是以确立人的权力为中心。在西方传统中,既有本体论的主体(如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哲学,以第一存在为主体,基督教哲学以上帝为绝对主体。
二、怎样理解儒学的以人为中心 我们通常说,儒学是以人为中心的。在这个问题上,毫无疑问,儒家首先关心人的生命价值。
这是有机整体论哲学不同于机械论的一个根本标志。人的利益是决定一切的。
这种学说与人类中心主义是不相干的。从认识上区分形而上与形而下是重要的,但儒学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存在的意义(即本质)问题,而不是解决认识问题。这是灵肉、神形一元论,而不是灵肉、神形二元论。在他们看来,人与万物都是自然界之所生,而且有生命的连续性。
荀子肯定动物是有知的,孟子肯定动物是有情的,动物和其他生命都有自身的生存权利,人不能也不应该成为万物的主宰。这同儒家强调过程、功能和作用的生命整体论学说并不相符。
人虽然最为天下贵,并且能够假物而用,即利用万物为人类服务,但是,归根到底,人也是万物中之一物,而且只有天即自然界才是人的生之本[3]。自然界作为客体,不仅是被认识的对象,而且是被改造、被利用、被控制、被掠夺的对象,人既是认识主体,也是价值主体。
情感需要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,移情是人类情感中最有价值的部分。儒家肯定,人是万物中最灵的,也是万物中最贵的。

相关文章
发表评论
评论列表